會議次別: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3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3 號
會議日期:
民國 103 年 11 月 19 日
座談機關: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資料來源:
司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3 年法律座談會彙編(104年4月版)第 11-16 頁
法律問題:甲自民國 98 年 1  月 1  日起受僱於乙公司,甲於 99 年 1  月 1  日
          為乙公司服勞務時,遭第三人丙因駕車過失撞傷,而受有財產及非財產上
          損害共新臺幣 80 萬元,甲並知悉丙為賠償義務人,對於該事故之發生,
          甲、乙公司均無可歸責之事由。甲自事故發生後,均未對丙為任何請求,
          嗣對丙侵權行為 2  年時效完成後之 101  年 6  月 1  日,始依民法第
          487 條之 1  規定,起訴請求乙公司負損害賠償責任,乙公司援引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為時效抗辯,拒絕賠償,有無理由?
討論意見:甲說:無理由。
                (一)按 88 年 4  月 21 日增訂民法第 487  條之 1  規定立法理由
                  謂:「僱傭契約與委任契約同屬勞務契約,受任人於處理委任事
                  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受損害者,尚且得向委任人請
                  求賠償;受僱人於服勞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受損害
                  者,自亦宜使其得向僱用人請求賠償,始能充分保護受僱人之權
                  益,爰仿第 546  條第 3  項規定,增訂第 1  項。」等語,足
                  見受僱人依民法第 487  條之 1  之請求權,係本於僱傭契約而
                  生之契約請求權,因本條就時效並未特別規定,依民法第 125 
                  條規定請求權時效為 15 年。
                (二)本題甲於 99 年 1  月 1  日遭丙過失撞傷,甲於 101  年 6 
                  月 1  日始依民法第 487  條之 1  規定,起訴請求乙公司負損
                  害賠償責任,並未逾 15 年之時效期間,乙公司援引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為時效抗辯,拒絕賠償,並無理由。
          乙說:有理由。
                (一)僱用人因受僱人為其服勞務而受有利益,故對於受僱人因服勞務
                  所生之損害,亦應負其責任,依利損所歸者,危險亦歸之,即「
                  利損應兼歸同者原則」,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即本於
                  此意旨而訂,該條項規定並非屬契約責任。
                (二)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2  項規定:「前項損害之發生,如別
                  有應負責任之人時,僱用人對於該應負責者,有求償權」,係本
                  於「造成損害者,應負最後責任之法理」而訂,甲於 99 年 1 
                  月 1  日遭丙過失撞傷,自事故發生後,均未對丙為任何請求,
                  致甲對丙之侵權行為時效已完成,倘乙公司依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賠償甲損害後,依同條第 2  項再向丙求償,該
                  權利係繼受自甲對丙之侵權行為請求權,而甲對丙之請求權已因
                  時效完成而消滅,致無法向丙求償,乙公司就本件損害卻應負終
                  局責任,顯不符合「造成損害者,應負最後責任之法理」。故於
                  損害之發生有應負賠償責任之第三人時,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之請求權時效,應受甲對丙請求權時效之影響,而應適
                  用甲對丙請求權時效之規定,始符合「造成損害者,應負最後責
                  任之法理」。
                (三)本件甲於 99 年 1  月 1  日遭丙過失撞傷,甲於 101  年 6 
                  月 1  日始依民法第 487  條之 1  規定,起訴請求乙公司負損
                  害賠償責任,因甲對丙之侵權行為請求權,已逾 2  年時效,甲
                  對乙公司依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之請求權時效亦應適
                  用該侵權行為時效之規定,則乙公司援引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為時效抗辯拒絕賠償,為有理由。
          初步研討結果:
                多數採乙說(甲說:7 人,乙說:9 人)。
審查意見:多數採乙說(甲說 1  票,乙說 16 票)。
研討結果:本題經提案機關撤回。
相關法條:民法第 125  條、第 197  條、第 487  條之 1。

參考資料:
資料 1
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度勞上字第 6  號裁判要旨:
按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受僱人服勞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
致受損害者,得向僱用人請求賠償。」、第 2  項規定「前項損害之發生,如別有應
負責任之人時,僱用人對於該應負責者,有求償權。」,其立法理由為「僱傭契約與
委任契約同屬勞務契約,受任人於處理委任事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受損
害者,尚且得向委任人請求賠償;受僱人於服勞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受
損害者,自亦宜使其得向僱用人請求賠償,始能充分保護受僱人之權益,爰仿第 546 
條第 3  項規定,增訂第 1  項。」、「基於造成損害者,應負最後責任之法理。爰
仿第 190  條第 2  項、第 191  條第 2  項規定,增訂第 2  項。」再揆諸其立法
說明,係認僱用人為自己利益使用受僱人從事具有一定危險性之事務,僱用人縱無過
失,亦應賠償受僱人因從事該項事務所遭受之損害,屬無過失責任之歸責原則中所謂
危害責任原則之一類型,是此為僱用人本於僱傭契約對受僱人所負之責任,與侵權行
為損害賠償責任不同。又,受僱人因執行職務而受第三人之不法侵害,對該第三人取
得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受僱人本於上開規定先請求僱用人賠償其所受損害,僱
用人於賠償後,於此範圍內承受受僱人對第三人之損害賠償債權,對應負責任之人行
使求償權者,如認受僱人行使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請求權適用民法第 125 
條 15 年消滅時效規定,將產生受僱人對僱用人之請求權未罹於消滅時效,僱用人應
負賠償責任,但僱用人賠償後,對最後應負責任之第三人之求償權卻已罹於消滅時效
之不合理情狀,故此時應認受僱人行使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之請求權,應
適用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短期消滅時效規定。(經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2377  號判決上訴駁回,惟未就上開理由再予論述。)
資料 2 
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度勞上字第 57 號判決要旨:
按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受僱人服勞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
致受損害者,得向僱用人請求賠償。」、第 2  項規定「前項損害之發生,如別有應
負責任之人時,僱用人對於該應負責者,有求償權。」,其立法理由為「僱傭契約與
委任契約同屬勞務契約,受任人於處理委任事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受損
害者,尚且得向委任人請求賠償;受僱人於服勞務,因非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致受
損害者,自亦宜使其得向僱用人請求賠償,始能充分保護受僱人之權益,爰仿第 546 
條第 3  項規定,增訂第 1  項。」、「基於造成損害者,應負最後責任之法理。爰
仿第 190  條第 2  項、第 191  條第 2  項規定,增訂第 2  項。」再揆諸其立法
說明,係認僱用人為自己利益使用受僱人從事具有一定危險性之事務,僱用人縱無過
失,亦應賠償受僱人因從事該項事務所遭受之損害,屬無過失責任之歸責原則中所謂
危害責任原則之一類型,是此為僱用人本於僱傭契約對受僱人所負之責任,與侵權行
為損害賠償責任不同。又,受僱人因執行職務而受第三人之不法侵害,對該第三人取
得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受僱人本於上開規定先請求僱用人賠償其所受損害,僱
用人於賠償後,於此範圍內承受受僱人對第三人之損害賠償債權,對應負責任之人行
使求償權者,如認受僱人行使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請求權適用民法第 125
條 15 年消滅時效規定,或將產生受僱人對僱用人之請求權未罹於消滅時效,僱用人
應負賠償責任,但僱用人賠償後,對最後應負責任之第三人之求償權卻已罹於消滅時
效之不合理情形。惟如受僱人因執行職務所受損害,並無其他應負責之第三人,僱用
人既無求償權可資行使,不致發生上開不合理情形,自應適用民法第 125  條規定,
認受僱人行使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請求權之時效為 15 年。(僅論至不合
理情狀,並未提及「故此時應認受僱人行使民法第 487  條之 1  第 1  項之請求權
,應適用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短期消滅時效規定。」)

提案機關: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103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  第 3  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謝宜成律師 的頭像
    謝宜成律師

    謝律師的法律諮詢站,免費 LINE法律諮詢(Line ID:0921190607)本所網站:https://www.lawhelp.tw/

    謝宜成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