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字號】  106,重訴,663
【裁判日期】  1061225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全文】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06年度重訴字第663號
原  告  黃○鵬
原  告  黃○龍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鍾○○律師
複代理人  閻○○律師
追加原告  黃○竹
追加原告  黃○華(即林黃○華)
追加原告  黃○雲
追加原告  黃○琴
被  告  黃○祥
訴訟代理人 曹○○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06年12月8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黃○鵬、黃○龍、追加原告黃○竹、黃○華、黃
○雲、黃○琴新臺幣捌仟陸佰陸拾捌萬伍仟玖佰捌拾肆元,及自
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二十六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
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九十八,餘由原告及追加原告連帶負
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及追加原告以新臺幣貳仟捌佰玖拾萬元供擔
保後,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捌仟陸佰陸拾捌萬伍仟玖佰
捌拾肆元為原告及追加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本件追加原告黃友竹、黃麗華、黃麗雲、黃麗琴未於言詞辯
    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依原
    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之聲
    請,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
    未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定
    有明文。次按民法第1151條規定,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
    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而公同共有物
    之處分及其他權利之行使,除公同關係所由規定之法律或契
    約另有規定外,應得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同法第828條
    第3項亦定有明文。此項規定,依同法第831條規定,於公同
    共有債權準用之。本件原告主張其2人與黃友竹、黃麗華、
    黃麗雲、黃麗琴為黃依墾之全體繼承人,黃依墾生前與被告
    訂有借名登記契約,被告因逾越權限處分黃依墾借名登記於
    被告名下之土地,故原告等黃依墾之全體繼承人類推適用民
    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等語,依上說明,
    其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對黃依墾之全體繼承人必須合一確定
    ,應由全體繼承人為原告,其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從而
    ,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命該未起
    訴之黃友竹、黃麗華、黃麗雲、黃麗琴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
    原告,即無不合。經本院於民國106年9月27日發函請黃友竹
    、黃麗華、黃麗雲、黃麗琴於5日內陳述意見,其等逾期未
    陳述意見(見本院重訴字卷第21至29頁)。再經本院於106
    年10月11日為裁定黃友竹、黃麗華、黃麗雲、黃麗琴應於5
    日內追加原告,逾期未追加,視同已一同起訴(見本院重訴
    字卷第111至113頁),該裁定已合法送達黃友竹、黃麗華、
    黃麗雲、黃麗琴,有送達證書在卷(見本院重訴字卷第121
    至127頁),其等逾期均未追加,依法視為已一同起訴,先
    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一)原告黃友鵬、黃友龍2人及黃依懇之其餘繼承人即追加原告
    黃友竹、黃麗華、黃麗雲、黃麗琴與被告間存有借名登記法
    律關係,業經另案確定判決認定在案:
  1.緣原告黃友鵬、黃友龍分別為被繼承人黃依懇(家中排行二
    子)之次男及三男(共3男3女,下共稱二房),於年僅四歲
    及一歲餘時即已喪父。於成長過程中,屢聽聞其母黃廖吟蟬
    訴說其父黃依懇曾與三叔黃堆清及李姓外人合資購買農地一
    塊,因不具備自耕農身分,故借名登記在其四叔黃祈祥(即
    被告)名下,並有訂立書面契約,然於其父親驟然去世後,
    該借名登記之書面契約即被其三叔取走,因其一介女流,不
    會處理事情,又要帶6個小孩,從此拿不回土地,而該土地
    現已多變更為建地使用,其四叔家族才會如此富裕等語。於
    原告等二人長大後,亦曾多次自己或與兄弟一起向被告即四
    叔黃祈祥求證此事,被告黃祈祥雖均不予否認,亦曾應允處
    理,然對於標的(當時僅略知部份標的)、價值、現況等事
    項從不肯透露,亦從無具體行動。時屆近年,其態度愈發強
    硬,均要求原告等二人拿出證據否則別談等話語拒絕。原告
    等二人礙於被告為長輩以及自己對於證據並無掌握,甚至無
    從查證等因素,並無積極動作。期間原告等二人亦曾請教多
    方專家,亦礙於並無實據,僅限於諮詢階段而已。
  2.嗣於105年11月10日,原告等二人與其朋友聊天偶然提及此
    事,因其朋友一時興起,以法源法律系統關鍵字系統加以查
    詢,竟發現原告等二人之三叔黃堆清之繼承人(下共稱三房
    )等早於101年間即向被告黃祈祥起訴請求返還借名登記之
    土地,業於101年5月30日經鈞院101年度重訴字第132號第一
    審判決勝訴,101年10月23日經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重上字
    第469號第二審判決敗訴,102年9月13日經最高法院102年度
    台上字第1726號第三審廢棄發回,103年3月18日臺灣高等法
    院102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21號更一審勝訴後,已於104年3月
    6日經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50號三審判決勝訴而定讞
    (下稱前訴訟)。其後,被告並於104年6月17日、6月30日
    分別由最高法院(104年度台聲字第707號)及臺灣高等法院
    (104年度重再字第17號)分別駁回其再審之請求。
  3.經查,依前訴訟之判決可知:(1)黃堆清之繼承人有提出前述
    之借名登記書面契約,形式上真正沒問題,內容明確記載原
    三重埔段大竹圍小段162地號土地為原告等二人之被繼承人
    黃依懇、黃堆清及李定芳分別以40%、30%、30%的比例持有
    ,並登記在被告黃祈祥名下。(2)前開土地嗣後分割為現新北
    市三重區德新段69、69-1及69-2等土地,前訴訟中之原告僅
    先起訴返還前述地號為69-2號(下稱系爭69-2號土地)之土
    地。(3)前訴訟確定判決認為該借名登記契約之請求權時效須
    自被繼承人終止契約時起算,因此該借名登記返還請求權並
    無罹於時效,判決一審原告(即三房)起訴請求返還系爭69
    -2號土地30%持分之請求為有理由並已定讞。
  (二)被告違反借名登記契約並將系爭69-2號土地所有權處分予他
    人,應對原告及追加原告負損害賠償之責:
  1.查黃依懇、黃堆清、李定芳等人與被告成立借名登記契約,
    且該借名登記契約於被繼承人黃依懇死亡後即應由包含原告
    及追加原告等全體繼承人繼受之,業經前訴訟之臺灣高等法
    院102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21民事判決意旨認定在案,故依借
    名登記法律關係,原告及追加原告等黃依懇之繼承人方為系
    爭69-2號土地之實質所有權人無疑。然原告知悉上情後,即
    於105年年底持前訴訟歷審判決書向被告之子女告知此事,
    並請其轉達既然本件已有同一契約之其他債權人已取得確定
    勝訴判決,理應由被告早日出面解決,洽商和解事宜,否則
    雙方恐再陷入無益之訴訟中。惟於過完舊曆年後,被告仍無
    回應,經原告再向被告之長子黃友泰催促,黃友泰僅回應其
    父親即被告表示:「事情該怎樣就怎樣」等語搪塞,雖追問
    其意義,黃友泰僅表示伊不知道其父親的意思,但伊父親沒
    有要與原告或其他兄弟姊妹見面討論此事之意願等語明確。
    嗣後,原告於106年6月初開始核對系爭69-2號土地現存之土
    地謄本(參原證2)及異動索引(參原證3),發現系爭69-2
    號土地4/9、2/9之持分現為第三人洪○○及角○○於103年1
    月13日以買賣為原因而取得,1/30之土地則以黃○○(依地
    址判斷應係其女兒)於104年5月21日以贈與為原因取得,另
    3/10土地則係於106年2月10日以買賣為原因由黃○○(因被
    告親戚身分證字號均為F開頭,故研判非其親屬)取得,始
    知悉被告早將系爭69-2號土地全部出清一空。
  2.準此,被告於前訴訟審理中,竟未經二房之同意而將系爭69
    -2號土地全部移轉登記予他人,自屬「逾越權限」之行為,
    已令黃依懇之全體繼承人即原告與追加原告受有損害,自應
    依民法第544條之規定負損害賠償之責無疑。而系爭69-2號
    土地為392.72平方公尺,換算約為118.8坪,被告於103年1
    月13日所為之移轉登記比例為2/3,即約為79.2坪,與新北
    市政府依據實價登錄資料之不動產買賣交易服務網紀錄(原
    證4)相互勾稽(地號、面積均相符),應可確認即為前述
    移轉登記之資料無疑。則依據前述資料顯示,系爭69-2號土
    地價值每坪約為182.42萬元,依黃依懇之持分40%換算之,
    應有47.52坪,移轉當時之市價應為8868萬5984元(計算式
    :182萬4200元×47.52坪= 8868萬5984元)。
  (三)綜上所陳,被告違反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並逾越其權限而將
    系爭69-2號土地所有權處分予他人,致黃依懇之全體繼承人
    即原告與追加原告受有8868萬5984元之損害。故原告類推適
    用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賠償之責,自屬有據。
  (四)並聲明:
  1.被告應給付原告及追加原告8868萬5984元,及自起訴狀繕本
    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2.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抗辯:
  (一)前訴訟與本件當事人並非同一,故前訴訟對本件無既判力亦
    無爭點效。
  (二)原告提出訴外人黃堆清之繼承人對被告提出之土地所有權移
    轉登記之前訴訟,訴外人黃愛玉等主張伊之被繼承人黃堆清
    與被告就系爭69-2號土地存有借名登記關係,並提出44年10
    月30日之契約書、45年7月30日之承諾書,惟該書證之形式
    上真正於前訴訟中經被告否認,然鈞院101年度重訴字第132
    號判決卻以「被告雖否認上開承諾書之真正,然原告業已提
    出系爭承諾書之原本經本院當庭核對影本確與原本相符,且
    觀諸上開承諾書之原本,其紙質為泛黃之紙張,其上之文字
    均係書寫而成,當事人欄印文之部分,則係紅色印文,有本
    院101年5月15日言詞筆錄在卷可稽,是已堪推定上述承諾書
    為真正。」。僅以紙質泛黃、紅色印文即推定文書真正,而
    不論該簽名是否係本人所為,其認定顯有違誤,違反民事訴
    訟法第358條第1項規定。進一步言,更何況原告連一張權利
    證明文件之影本都沒有,遑論正本,其權利之主張明顯存有
    瑕疵。原告未提出任何書證如契約書、承諾書,證明被繼承
    人黃依懇為借名登記之相對人,其權利之主張未能證明。退
    步言之,原告提出原證5之預定買賣契約書主張系爭69-2號
    土地係黃依墾等人所買云云,縱令該契約書形式上真正,買
    賣雙方有無依約履行亦未可知。
  (三)所謂「拜託黃祈祥以自耕農名義『暫代』參人向地政機關申
    請登記」之借名登記關係至遲於47年6月6日即已消滅,其移
    轉登記請求權早已罹於時效,對於系爭土地已無權利可主張
    ,亦無106年7月12日民事起訴狀所述之損害賠償權利云云:
  1.45年11月9日被告自訴外人黃才王買賣取得三重埔段大竹圍
    108地號土地(下稱108號土地),108號土地於48年12月29
    日由農地變更為建地,此時即不受土地法第30條第1項承受
    者為自耕農之限制。故於49年1月14日被告即將108號土地以
    買賣為原因移轉予台灣伸鐵股份有限公司(被證1)。同時
    45年11月9日被告自訴外人黃才王買賣取得三重埔段大竹圍
    162地號土地(重測後即系爭三重區德新段69、69-1、69-2
    等地號土地),上開162號土地於47年6月6日由農地變更為
    建地,此時即不受土地法第30條第1項承受者為自耕農之限
    制。162號土地於47年8月13日分割出162-1至162-30地號;
    48年4月2日再分割出162-31至162-53地號(被證2)。50年3
    月10日162-31地號再分割出162-54地號,54年9月30日被告
    以買賣為原因將土地移轉予黃堆清之繼承人黃友斌、58年12
    月18日被告以買賣為原因將土地移轉予黃依懇之繼承人黃友
    竹、黃友鵬、黃友龍(被證3)。
  2.退步言之,縱令兩造間真存有借名登記關係(僅假設語氣,
    非自認),依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8號判決、100年度
    台上字第1211號判決、99年度台上字第1047號判決見解,認
    定信託關係或借名登記關係,類推適用民法第550條規定。
    而民法第550條係規定委任關係,因當事人一方死亡而消滅
    。但契約另有訂定,或因委任事務之性質不能消滅者,不在
    此限。是以,系爭借名契約應於原告之被繼承人黃依懇46年
    2月28日死亡時消滅,或遲至系爭土地於47年6月6日由農地
    變更為建地即無存有借名登記關係不能消滅之原因,所謂「
    拜託黃祈祥以自耕農名義『暫代』參人向地政機關申請登記
    」之委任關係即應消滅。47年6月6日以後系爭土地即可移轉
    登記於任何人,然因有價值之建地均已賣出,而系爭土地係
    無價值之道路用地,無任何殘值,借名人放任不管未為任何
    移轉登記之行為,直至近年道路用地獎勵容積率之政策,才
    使道路用地成為有價值之土地,然被告與借名人之借名登記
    關係早已消滅,民事法律關係總有始期、終期,借名人放任
    無殘值之地不回復登記,被告總不可能負擔一輩子借名登記
    契約之義務。
  3.承前,借名登記關係消滅後,原告從未向被告請求移轉登記
    系爭土地,其移轉登記請求權早已罹於時效,對於系爭69-2
    號土地已無權利可主張,亦無損害賠償權利。
  (四)原告之被繼承人係以迂迴方法逃避土地法第30條強行規定之
    適用,以達其享有土地所有權之實質目的,此脫法行為於法
    即屬無效,是以,系爭借名契約應屬無效,原告自無從以該
    無效之借名登記關係對被告主張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
  1.「私有農地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承受後能自耕者為限
    。」44年3月19日公布之土地法第30條定有明文、「私有農
    地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並不得移轉為
    共有。但因繼承而移轉者,得為共有。違反前項規定者,其
    所有權之移轉無效。」64年7月24日公布之土地法第30條定
    有明文。舊土地法第30條雖於64年7月24日修正,惟「私有
    農地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之規定,新
    舊法均相同,僅條文編列有異動,從舊土地法第30條異動為
    新土地法第30條第1項。是以被告所援引最高法院之判決,
    縱令係闡釋民國64年7月24日公布之新土地法第30條第1項,
    惟新土地法第30條第1項之規定「私有農地所有權之移轉,
    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與舊土地法「私有農地所有
    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承受後能自耕者為限。」之規定相同
    ,則被告所援引最高法院之判決仍得為本件之參考,合先敘
    明。
  2.原告主張黃堆清、黃依懇、李定芳三人共同出資向訴外人黃
    才王合買土地,由於所合買土地屬於農地,依當時法律規定
    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渠等三人未具有自耕農身分,無
    法就合買土地辦理移轉登記,遂協議將合買土地所有權借名
    登記於黃祈祥名下云云;被告否認真正。惟退萬步言之,原
    告主張之前開事實,即係無自耕能力之黃堆清、黃依懇、李
    定芳三人,信託有自耕能力之被告以被告名義取得農地所有
    權,以規避修正前土地法第30條規定。依最高法院94年台上
    字第907號判決、87年台上字第2834號判決意旨,原告之被
    繼承人係以迂迴方法逃避土地法第30條強行規定之適用,以
    達其享有土地所有權之實質目的,此脫法行為於法即屬無效
    ,是以,系爭借名契約應屬無效。原告自無從以該無效之借
    名登記關係對被告主張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應無疑問。
  (五)答辯聲明:
  1.原告之訴駁回。
  2.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
  (一)原告之被繼承人黃依懇於46年2月28日死亡,原告黃友鵬、
    黃友龍2人及追加原告黃友竹、黃麗華、黃麗雲、黃麗琴為
    黃依懇之全體繼承人,並有黃依懇之繼承系統表、黃依懇及
    其全體繼承人之戶籍謄本附卷可稽(見本院重訴字卷第39至
    55頁、第71至81頁)。
  (二)前訴訟為黃堆清之全體繼承人黃愛玉等8人對本件被告起訴
    主張:黃堆清、黃依墾、李定芳3人於44年10月30日共同出
    資向黃才王合買包含系爭69-2號土地在內土地(即重測前台
    北縣○○○段○○○○段○000地號土地,嗣經分割為新北
    市○○區○○段○00地號土地,並因分割增加同段69-1地號
    地號及系爭69-2號土地),應有部分依序為10分之3、10分
    之4、10分之3。因該土地係農地,黃堆清等3人又不具有自
    耕農身分,遂協議將之借名登記在具自耕農身分之被告名下
    ,並於45年7月30日與被告書立承諾書載明斯旨。嗣黃堆清
    已於59年11月17日死亡,伊等為黃堆清之共同繼承人,爰以
    起訴狀繕本之送達為向被告終止該借名登記契約之意思表示
    ,並類推適用民法第541條第2項及依第179條規定,請求被
    告移轉系爭69-2號土地所有權應有部分10分之3與黃愛玉等8
    人公同共有等語。經本院於101年5月30日以101年度重訴字
    第132號判決黃愛玉等8人勝訴,被告不服,提起上訴,經臺
    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重上字第469號廢棄原判決,改判黃愛玉
    等8人敗訴,嗣經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726號判決廢棄
    原判決,發回臺灣高等法院。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03年3月18
    日以102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21號判決駁回被告之上訴,再經
    最高法院於104年3月13日以104年度台上字第350號裁定駁回
    被告之上訴而告確定。此並經本院調閱前訴訟歷審全卷。
  (三)被告已依前訴訟之確定判決,於104年4月22日移轉系爭69-2
    號土地之應有部分3/10與該事件之原告黃愛玉等8人。並有
    系爭69-2號土地地籍異動索引附卷可稽。(見本院重司調字
    卷第103頁)。
  (四)系爭69-2號土地目前登記之共有人為:洪**(103年1月13日
    買賣取得4/9)、角**(103年1月13日買賣取得2/9)、黃**
    (104年5月21日贈與取得1/30)、黃**(106年2月10日買賣
    取得3/10)。上開洪**(103年1月13日買賣取得4/9)、角
    **(103年1月13日買賣取得2/9)、黃**(104年5月21日贈
    與取得1/30)三人之系爭69-2號土地持分,均自被告處移轉
    而取得。被告目前就系爭69-2號土地已無任何持分。並有系
    爭69-2號土地第二類登記謄本及異動索引附卷可稽(見本院
    重司調字卷第97至109頁)。
四、原告主張其等之被繼承人黃依墾於44年10月30日與訴外人黃
    堆清、李定芳3人共同出資,購買包括系爭69-2號土地在內
    之土地,約定應有部分比例分別為黃依懇4/10、黃堆清3/10
    、李定芳3/10。因合買土地屬於農地,黃依墾等3人未具有
    自耕農,故將該土地借名登記於被告名下。惟被告竟已將其
    名下之系爭69-2號土地全部移轉與他人,致生損害於原告等
    人。故原告類推適用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
    責任等語。被告則否認就系爭69-2號土地與黃依墾等3人間
    有借名登記契約關係存在,並以前揭情詞為辯。是本件爭點
    為:(一)系爭69-2號土地是否為黃依墾等3人借名登記於被告
    名下?(二)如是,系爭借名登記契約是否有效?(三)原告等人類
    推適用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責任,是否有
    據?
茲分述如下:
  (一)關於系爭69-2號土地是否為黃依墾等3人借名登記於被告名
    下之爭點:
  1.原告主張坐落新北市○○區○○段00地號土地,重測前地號
    為三重埔段大竹圍小段162地號(下稱162號土地),重測後
    之上開德新段69地號土地並因分割增加同段69-1、69-2地號
    ,而上開重測前之162號土地為黃依墾等3人合資購買後,借
    名登記於被告名下等節,除提出前訴訟之歷審裁判書為證外
    ,並聲請調閱前訴訟之卷證。經本院調閱前訴訟歷審全卷結
    果,前訴訟之原告黃愛玉等8人,於該事件一審中業據提出
    土地登記謄本、土地登記簿、44年10月30日合約書原本1份
    (影本見本院卷第269至279頁;下稱系爭合約書)、45年7
    月30日之承諾書原本1份(影本見本院卷第281至287頁;下
    稱系爭承諾書)、45年7月20日杜賣證書原本1份(影本見本
    院卷第289至293頁;下稱系爭杜賣證書);於該事件之二審
    提出44年10月30日之預定買賣契約書原本1份(影本見本院
    卷第257至267頁;下稱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等件為證據。
    經核系爭69-2號土地確係分割自同段69地號,而69地號土地
    重測前確為三重埔段大竹圍小段162地號。再核系爭合約書
    記載略以:「立合約書人黃堆清稱為甲、李定芳稱為乙、黃
    依墾稱為丙,茲共同出資合股對業主黃才王夠置如後填的土
    地訂立合股條件締結如後:第一條…黃依墾肆股、李定芳參
    股、黃堆清參股。…第拾條不動產標示三重鎮三重埔字大竹
    圍壹六貳地號…。」;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記載略以:「同
    立契約書人承受人黃依墾以下簡稱為甲方出賣人黃才王以下
    簡稱為乙,茲因乙方所承領土地無力耕種,今願讓與甲方…
    土地標示三重鎮三重埔字大竹圍壹六貳地號…。」末尾並有
    甲方黃依墾、乙方黃才王、見證人李定芳之姓名、印文;系
    爭承諾書記載略以:「一依據中華民國四拾四年拾月參拾日
    黃依懇、黃堆清、李定芳等參人合約向地主黃才王承購末尾
    記載之土地共柒筆…因參人無耕作能力(地目田)不能過戶
    登記協議結果拜託黃祈祥以自耕農名義暫代參人向地政機關
    申請登記取得。二…李定芳應得持分拾分之參之共有權,今
    因李定芳無償讓與陳阿桂女士承受為業,今後對後開之土地
    李定芳所應得持分額當直接過名與陳阿桂取得,李定芳不得
    異議並承諾之日起讓受人陳阿桂享有並負責讓渡人所與本人
    等(黃祈祥無關)訂立合約之權利與義務。三恐口無憑特與
    連同合約承購人暨黃祈祥等同意簽名蓋章承諾陳阿桂為產權
    取得人作成本承諾書…。不動產標示:三重鎮三重埔大字大
    竹圍字壹六貳地號…。
」,而於系爭承諾書其後所註記之讓
    渡人(前合約人)為李定芳,合約人兼同意人為黃依懇、黃
    堆清,暫代取得人兼見證人為黃祈祥,其上並有其等之姓名
    及印文。
  2.被告雖否認前開文書形式上之真正。惟按民事訴訟法第358
    條關於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畫押、蓋章或按指印
    者,推定為真正之規定,須其簽名、畫押、蓋章或按指印係
    本人或其代理人為之,在當事人間已無爭執或經舉證人證明
    者,始得適用(最高法院28年上字第10號判例要旨參照)。
    又印章由自己蓋用,或由有權使用之人蓋用為常態,由無權
    使用之人蓋用為變態,故主張變態事實之當事人,應就此負
    舉證責任(最高法院74年度臺上字第2143號判決意旨參照)

    。是如私文書上之印文真正,則該私文書即推定為真正,如
    印章所有人抗辯其印章係被盜用或私文書遭變造者,即應就
    被盜用、私文書變造等事實負舉證之責。查前訴訟之原告黃
    愛玉等8人業於前訴訟提出前開文書之原本,經前訴訟一審
    法院於101年5月15日言詞辯論期日當庭核對該卷附系爭合約
    書、系爭承諾書、系爭杜賣證書之影本,均與原本相符,且
    系爭合約書以及系爭承諾書之原本,其紙質為泛黃之紙張,
    其上之文字均係書寫而成,當事人欄印文之部分,則係紅色
    印文,肉眼比對結果系爭承諾書與系爭杜賣證書上被告之印
    文尚屬相符,此有該期日言詞辯論筆錄可稽(見前訴訟第一
    審重訴字卷第49頁反面);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於前訴訟二
    審101年9月24日準備程序期日,經法院當庭勘驗黃愛玉等8
    人提出之原本與卷附影本亦相符,且本件被告於該期日亦陳
    稱:該等原本的確很舊,應該有相當年代等語,有該期日筆
    錄可稽(見前訴訟第二審重上字卷第114至115頁),足見前
    揭文書均已具有相當年份。而查:爭杜賣證書上記載買主為
    被告,賣主為黃虎,購買標的為三重鎮三重埔字大竹圍字21
    4之4地號土地,其上並蓋有臺北縣政府地政事務所45年8月
    20日土地登記專用之驗訖印文,及貼有印花,印花上並蓋有
    印驗章,堪認該文書為真正。再經以肉眼比對結果,系爭承
    諾書與系爭杜賣證書上被告之印文極為相似;系爭承諾書與
    系爭合約書上之黃堆清、李定芳之印文亦極為相似;系爭合
    約書與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上黃依墾之印文亦極為相似。且
    查系爭69-2號土地係分割自同段69地號,該69地號土地重測
    前為三重埔段大竹圍小段162地號,而重測前之162號土地係
    於42年6月15日因放領移轉為黃才王所有,於46年2月9日以
    買賣為原因移轉所有權登記於被告名下,登記之原因發生日
    期為45年7月28日,此有黃愛玉等8人於前訴訟提出之土地登
    記謄本、土地登記簿等件可證(見前訴訟一審司重調字卷第
    6至16頁),核與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上載黃才王係因承領
    取得162號土地所有權、系爭合約書及系爭承諾書上均載162
    號土地業主為黃才王相符。是綜上事證,應堪以認定系爭合
    約書與系爭承諾書均為真正。揆諸上開說明,系爭合約書與
    系爭承諾書既經原告聲請調取前訴訟之卷證資料舉證證明應
    係真正,即應由被告就其上之印文並非真正或係經盜用乙節
    負舉證責任,乃被告未提出任何證據證明,尚不足為其有利
    之認定。
雖被告另辯稱:162號土地於46年2月9日以買賣為
    原因移轉所有權登記於被告名下,登記之原因發生日期為45
    年7月28日,然系爭承諾書所載簽立日期為45年7月30日,可
    證系爭承諾書不實云云。然系爭承諾書內容係在約定李定芳
    之持分3/10讓與陳阿桂一事,其內載明黃依墾等3人於44年
    10月30日合資購買162號土地,因黃依墾3人無自耕能力不能
    過戶登記,而協議「拜託黃祈祥以自耕農名義暫代參人向地
    政機關申請登記取得」,顯然係指簽立系爭協議書之時,16
    2號土地業已經依黃依墾3人之協議而暫登記於被告名下,是
    被告上開所辯自無可採。而觀諸系爭承諾書之內容,黃依懇
    等3人與被告約定被告以自耕農名義「暫代」黃依墾等3人向
    地政機關申請登記取得162號土地,可證其等真意顯係約定
    162號土地於得移轉登記時,被告經黃依墾等真正權利人請
    求時,即應將該土地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與黃堆清、黃依懇
    或其等指定登記名義之人。是黃堆清、黃依懇與被告間就16
    2號土地(包含其後經重測並分割增加之系爭62-9號土地)
    登記為被告名義,應係成立借名登記契約無訛。
  (二)關於系爭借名登記契約是否有效之爭點:
  1.按刪除前舊土地法第30條第1項、第2項固規定:「私有農地
    所有權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並不得移轉為共
    有。但因繼承而移轉者,得為共有」「違反前項規定者,其
    所有權之移轉無效」,惟按舊土地法第30條係就私有農地所
    有權移轉之物權行為所作之強制規定,約定負擔移轉該農地
    所有權之債權行為(如買賣),並不在限制之內,是關於農
    地之買賣,承買人雖無自耕能力,如約定由其指定登記與任
    何有自耕能力之第三人,或具體約定登記與有自耕能力之特
    定第三人,即非民法第246條第1項所稱以不能之給付為契約
    標的,難認其契約為無效,此有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8
    9號判決要旨可參。因此,關於農地之買賣,如承買人係無
    自耕能力之人,已約定由承買人指定登記於任何有自耕能力
    之第三人,或具體約定登記於有自耕能力之特定第三人,即
    非民法第246條第1項所規定以不能之給付為契約標的之情形
    ,難認該買賣契約為無效。

  2.被告雖抗辯:縱認162號土地係黃依墾等人借名登記與被告
    ,惟黃依墾等人借用被告名義辦理162號土地所有權移轉登
    記,間接取得農地所有權,以規避舊土地法第30條規定,此
    脫法行為即系爭借名登記契約應為無效,原告不得以該無效
    之借名登記契約對被告主張損害賠償云云。然查依系爭承諾
    書記載「…因參人(即黃堆清等3人)無自耕能力(地目田
    ),不能過戶登記,『協議結果』拜託黃祈祥以自耕農名義
    『暫代』參人向地政機關申請登記取得。」等語,可知黃依
    墾等3人與黃才王簽訂買賣契約購買162號土地時,係具體約
    定登記於有自耕能力之特定第三人,即非民法第246條第1項
    所稱以不能之給付為契約標的,其買賣契約自非無效。又法
    律並無禁止借用他人名義為不動產之登記,茲土地法第30條
    規定已刪除,黃依墾等人前已交付價金購買162號土地,復
    與被告間成立借名登記契約,且被告於該買賣契約訂立當時
    亦具自耕能力,得登記為農地之所有權人,並已完成所有權
    移轉登記,該買賣契約自屬合法有效。

  3.次按「稱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
    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該財
    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其成立側重於借名者與出名者間之信
    任關係,及出名者與該登記有關之勞務給付,具有不屬於法
    律上所定其他契約種類之勞務給付契約性質,應與委任契約
    同視,倘其內容不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公序良俗者,當賦
    予無名契約之法律上效力,並依民法第529條規定,適用民
    法委任之相關規定。」、「單純借名登記並未違反法律之強
    制規定或公序良俗,依契約自由之原則,應屬有效。則無論
    上訴人事實上有無曾將系爭土地交其媳即被上訴人管理、使
    用,兩造間確有借名登記之無名契約關係存在,似無可置疑
    。苟上訴人已合法向被上訴人表示終止兩造間之契約關係,
    被上訴人自有將已登記在其名下之上訴人財產返還移轉登記
    與上訴人之義務。」(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1662號、92年
    度台上第1054號判決要旨參照)
。查黃依墾等人購買162號
    土地時,162號土地固為農地,然依上開說明,黃依墾與黃
    才王就162號土地於舊土地法時期所為之買賣契約,應屬有
    效,且本件原告係依黃依墾與被告間之借名登記契約為主張
    ,尚與黃依墾等人向黃才王買受162號土地之買賣契約無涉
    。況被告與黃依墾等3人間存有借名登記關係,已如前述,
    核其借名登記契約僅涉及借名登記而已,並未有其他違反法
    律之強制規定或公序良俗情形,依契約自由之原則,應屬有
    效。被告謂系爭借名登契約無效云云,洵無足採。
  (三)關於原告等人類推適用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
    償責任是否有據之爭點:

  1.按請求權,因15年間不行使而消滅。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
    行使時起算。民法第125條本文、民法第128條前段分別定有
    明文。又所謂借名登記契約,乃當事人約定,一方(借名者
    )經他方(出名者)同意,而就屬於一方現在或將來之財產
    ,以他方之名義,登記為所有人或其他權利人。由是而論,
    借名登記契約之成立,側重於借名者與出名者間之信任關係
    ,性質上應與委任契約同視。倘其內容不違反強制、禁止規
    定或公序良俗者,應賦予無名契約之法律效力,並類推適用
    民法委任之相關規定。以故,借名者死亡時,類推適用民法
    第550條本文規定,借名登記契約消滅,借名者之繼承人即
    得請求出名者返還該借名登記之財產
甚明。又按委任關係,
    固因當事人一方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而消滅。但契約
    另有訂定,或因委任事務之性質不能消滅者,不在此限,此
    觀民法第550條但書之規定即明。且借名人須待終止借名登
    記契約後,始得請求出名人返還借名登記之財產,故依民法
    第128條前段規定,其返還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期間,應自借
    名登記契約終止時起算
,合先敘明。
  2.查162號土地原屬農地,於47年6月6日變更地目為建地,且
    於47年7月19日完成登記,此有被告所提土地登記簿可證(
    見本院重訴字卷第159頁)。而黃依墾早於46年2月28日死亡
    ,原告(含追加原告)等人為黃依墾之全體繼承人,已如前
    述。次查依系爭承諾書係記載「…因參人(即黃堆清等3人
    )無自耕能力(地目田),不能過戶登記,協議結果拜託黃
    祈祥以自耕農名義『暫代』參人向地政機關申請登記取得。
    」等語,則自其借名登記之緣由係因黃依墾等3人無自耕能
    力,復參酌契約文字係用「暫代」等情,堪認原告主張系爭
    借名登記契約之真意、目的,係約定162號土地於未來得移
    轉時,被告應依真正權利人之請求,移轉土地所有權登記予
    真正權利人,要不因一方之死亡即終止等語為可採,蓋此始
    足達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之目的,否則黃依墾於162號土地變
    更地目為建地之前即已死亡,如是時系爭借名登記契約即已
    消滅,162號土地當時尚為農地,被告仍無法移轉登記返還
    土地與黃依墾之繼承人,顯違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之目的甚明
    。故於當事人一方死亡時,其繼承人除拋棄繼承或限定繼承
    外,應認黃依墾與被告間就此係另有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不因
    當事人一方死亡而消滅之默示合意,黃依墾之繼承人即原告
    (含追加原告)於黃依墾死亡後,自得繼受系爭借名登記契
    約之法律關係。而原告等人迄未終止系爭借名登記契約,則
    其等請求被告移轉登記返還系爭69-2號土地之請求權時效,
    即尚未開始起算。是被告抗辯原告請求被告移轉登記返還系
    爭69-2號土地之請求權應自46年2月28日黃依墾死亡時起,
    或162號土地地目變更為建地之47年6月6日起算,故已罹於
    15年時效云云,即不足採。
  3.按民法第544條規定:「受任人因處理委任事務有過失,或
    因逾越權限之行為所生之損害,對於委任人應負賠償之責。
    」。
查被告名下系爭69-2號土地,除於104年4月22日依據
    前訴訟之確定判決移轉應有部分3/10與該事件之原告黃愛玉
    等8人,有系爭69-2號土地地籍異動索引附卷可稽,已如前
    述外,目前系爭69-2號土地登記之共有人其中洪**(103年1
    月13日買賣取得4/9)、角**(103年1月13日買賣取得2/9)
    、黃**(104年5月21日贈與取得1/30)取得之上開土地持分
    ,均係自被告處移轉取得,被告目前就系爭69-2號土地已無
    任何持分,此為被告所是認,且有系爭69-2號土地第二類登
    記謄本及異動索引附卷可稽(見本院重司調字卷第97至109
    頁),亦於前述。顯然被告業已逾越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之受
    任權限,將受託借名登記於其名下之系爭69-2號土地處分移
    轉與他人,致生損害於原告及追加原告,則原告及追加原告
    自得類推適用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告負損害賠償之責。

    次查系爭69-2號土地面積為392.72平方公尺,換算約118.80
    坪(392.72×0.3025=118.80;小數點2位以下四捨五入)
    ;上開被告於103年1月13日因買賣而移轉出之持分合計2/3
    (4/9+2/9=2/3)。再依原告所提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顯
    示,被告於103年1月出售系爭69-2號土地持分2/3,出售總
    價為144,468,600元,每坪單價為1,824,200元(見本院重司
    調字卷第111頁)。則以此計算被告無法返還系爭69-2號土
    地持分4/10與原告及追加原告,所致原告及追加原告所受之
    損害為86,685,984元(118.80坪×40%×1,824,200元=86,6
    85,984元)。則原告及追加原告自得類推適用民法第544條
    規定,請求被告賠償86,685,984元。
五、從而,原告及追加原告類推適用民法第544條規定,請求被
    告給付86,685,984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06年7月
    26日起(見本院重司調字卷第145頁送達證書)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
    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兩造分別陳明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經核
    原告勝訴部分,於法尚無不合,爰分別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
    准許之;至原告敗訴部分,因該部分之訴業經駁回,其等此
    部分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暨攻
    擊防禦方法,經核與判決結果無影響,毋庸再一一審酌,附
    此敘明。
結論:本件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
第385條第1、2項、第2項、第79條、第85條第2項、第390條、第
392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2    月    25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黃信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張珮琪
============(以下為上訴判決)=================
【裁判字號】  107,重上,129
【裁判日期】  1080125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全文】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07年度重上字第129號
上 訴 人 黃○祥 

訴訟代理人 曹○○律師
被上訴人  黃○鵬 

      黃○龍 

      黃○竹 
      林黃○華
      黃○雲 
      黃○琴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06 年12
月25日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6 年度重訴字第663 號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於108 年1 月9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上訴人主張:伊等之被繼承人黃依懇於民國44年10月30日
    與訴外人黃堆清、李定芳(下稱黃依懇等三人),共同出資
    向訴外人黃才王購買包含重測後為新北市○○區○○段00○
    0 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應有部分依序為十分之四(
    下稱系爭應有部分)、十分之三、十分之三。因該土地係農
    地,黃依懇等三人又不具有自耕農身分,遂協議將之借名登
    記在具自耕農身分之上訴人名下,並於45年7 月30日與上訴
    人書立承諾書,載明斯旨。嗣黃依懇於46年2 月28日死亡,
    伊等繼承黃依懇與上訴人間借名登記契約關係。惟上訴人未
    經伊等同意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並移轉所有權登記予他人
    ,違反借名登記契約,致被上訴人受有損害等語,爰依民法
    第544 條規定,求為命上訴人應給付伊等新臺幣(下同)8,
    668萬5,984元,及自106年7月26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
    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答辯聲明:上訴駁回。
二、上訴人則以:系爭土地全係伊所有,縱伊與黃依懇等三人間
    有借名登記契約存在,亦屬脫法行為,而屬無效。即令借名
    登記契約非無效,亦因系爭土地於47年間變更為建地,借名
    登記契約已告終止,被上訴人就系爭應有部分請求損害賠償
    之權利已罹於消滅時效等語,資為抗辯。上訴聲明:(一)原判
    決不利於上訴人部分廢棄。(二)上開廢棄部分,被上訴人在第
    一審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項:
  (一)黃依懇於46年2 月28日死亡,被上訴人為其全體繼承人。
  (二)黃堆清之全體繼承人依借名登記契約終止後返還請求權,向
    上訴人請求移轉系爭土地應有部分之十分之三予其等公同共
    有,業經本院以102 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2號判決勝訴確定(
    下稱前訴訟)。
  (三)上訴人已依前訴訟確定判決,於104 年4 月22日移轉系爭土
    地之應有部分十分之三予黃堆清之繼承人。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稱「借名登記」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將自己之財產以他
    方名義登記,而仍由自己管理、使用、處分,他方允就該財
    產為出名登記之契約,其成立側重於借名者與出名者間之信
    任關係,及出名者與該登記有關之勞務給付,具有不屬於法
    律上所定其他契約種類之勞務給付契約性質,應與委任契約
    同視,倘其內容不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公序良俗者,當賦
    予無名契約之法律上效力,並依民法第529 條規定,適用民
    法委任之相關規定。次按委任關係,因當事人一方死亡、破
    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而消滅。但契約另有訂定,或因委任事務
    之性質不能消滅者,不在此限;受任人因處理委任事務有過
    失,或因逾越權限之行為所生之損害,對於委任人應負賠償
    之責。民法第550條、第554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被上訴人主張黃依懇將系爭應有部分借名登記於上訴人名下
    ,黃依懇死後,被上訴人繼承該借名登記契約關係,上訴人
    未經伊等同意將系爭應有部分出售,並移轉所有權登記予他
    人,違反借名登記契約,致被上訴人受有損害等語。為上訴
    人所否認,並以前詞為辯。查,黃依懇等三人於44年10月30
    日簽立合約書,推由黃依懇出面向黃才王購買重測前臺北縣
    OOO段OOO小段162 、108-1 、108 、163 、164 、16
    4- 1、164-2 、164-3 等地號土地(系爭土地為其中162 地
    號土地重測、分割而來),黃依懇遂於同日與黃才王簽約購
    買該等土地應有部分。黃依懇等三人因無耕作能力,於45年
    7 月30日與上訴人簽立承諾書,約定其等向黃才王購買之上
    開土地,託上訴人暫代向地政機關申請登記取得所有權。黃
    才王於46年2 月9 日以買賣為原因將上開162 地號土地所有
    權移轉登記予上訴人等情,有合約書、預定買賣契約書、承
    諾書(下稱系爭合約書、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系爭承諾書
    )、土地登記謄本、土地登記簿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257
    至287 頁、原法院100 年司重調字卷字第294 號卷(下稱前
    訴訟調字卷)第6 頁、第8 至11頁】。被上訴人主張黃依懇
    等三人出資購買系爭土地,與上訴人間就系爭土地有借名登
    記契約關係,堪認有據(下稱系爭借名登記契約)。其次,
    黃依懇於46年2 月28日死亡,系爭土地當時尚屬農地,嗣於
    47年6 月6 日始變更地目為建地,於47年7 月19日完成登記
    ,有土地登記簿為憑(見前訴訟調字卷第10頁),足見黃依
    懇死亡時,依當時有效之土地法第30條規定,黃依懇等三人
    仍不能受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移轉,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之約定
    原因尚存,依委任事務之性質,該契約不因黃依懇死亡而消
    滅。被上訴人為黃依懇之繼承人,自得繼承系爭借名登記契
    約關係。再者,上訴人除於104 年4 月22日依前訴訟確定判
    決移轉系爭土地應有部分十分之三予黃堆清繼承人外,另於
    102 年5 月14日以贈與名義移轉系爭土地應有部分予訴外人
    即其子女黃麗玲、黃友泰、黃麗真,再於103 年1 月13日以
    買賣為原因移轉予訴外人洪信助、角玉環,2 人各得應有部
    分九分之四、九分之二,共計三分之二,上訴人復於104 年
    5 月21日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系爭土地應有部分三十分之一予
    訴外人黃麗容,至此,上訴人已將黃依懇借名登記於其名下
    之系爭應有部分移轉他人殆盡等情,有系爭土地之地籍異動
    索引在卷可稽(見原審司調卷第97頁、本院卷第311 至325
    頁) ,並為上訴人所不爭執(見原審重訴卷第310 頁)。如
    上各情,上訴人未經被上訴人同意將系爭應有部分處分移轉
    他人,自屬逾越權限,致被上訴人受有喪失系爭應有部分之
    損害。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於103 年1 月出售系爭土地應有
    部分,總價為1 億4,446 萬8,600 元,每坪單價182 萬4,20
    0 元,並提出新北市政府不動產買賣交易服務網之網頁為憑
    (見原審司調卷第111 頁),計算系爭應有部分價值為8,66
    8 萬5,984 元(計算式:392.72平方公尺0.3025=118.80
    坪,1,824,200 118.8040 %=86,685,984),為上訴人
    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191 、192 頁)。被上訴人主張其等
    因上訴人擅自移轉系爭土地受有此金額之損害,請求上訴人
    如數賠償,核屬可採。
  (三)上訴人抗辯被上訴人未自行提出證據,僅引用前訴訟之訴訟
    資料,不足證明其權利;黃堆清之繼承人於前訴訟所提出之
    系爭合約書、承諾書、預定買賣契約書均非真正;縱認為真
    正,被上訴人並未證明黃依懇等三人已確實履行合約書,亦
    未提出黃依懇與黃才王間之買賣契約書等語。按民事訴訟法
    第358 條關於私文書經本人或其代理人簽名、畫押、蓋章或
    按指印者,推定為真正之規定,須其簽名、畫押、蓋章或按
    指印係本人或其代理人為之,業經舉證者,始得適用(最高
    法院28年上字第10號判例意旨參照)。又印章由自己蓋用,
    或由有權使用之人蓋用為常態,由無權使用之人蓋用為變態
    ,故主張變態事實之當事人,應就此負舉證責任。查,黃堆
    清之繼承人於前訴訟已提出系爭合約書、承諾書、預定買賣
    契約書之原本,經核與卷內影本相符,且系爭合約書、承諾
    書之原本,其紙質為泛黃之紙張,其上之文字均係書寫而成
    ,當事人欄印文之部分,則係紅色印文,預定買賣契約書原
    本的確很舊,應該有相當年代等語,有各該筆錄可稽(見前
    訴訟原法院重訴字卷第49頁反面、前訴訟本院重上字卷第
    114 至115 頁)。參以黃堆清繼承人於前訴訟另提出杜賣證
    書,以臺北縣土地登記用紙書寫,此觀諸下方有「臺北縣土
    地登記用紙專用之章」等語自明,記載上訴人向訴外人黃虎
    購買他筆土地,蓋有臺北縣政府地政事務所45年8 月20日土
    地登記專用之驗訖印文、貼有印花、印花上並蓋有印驗章,
    為上訴人所不爭執,此文書既經公務機關就真正驗證無訛,
    堪認為真正,其上3 枚黃祈祥之印文自屬真正,上訴人否認
    其真正,委無可取。再經本院於言詞辯論期日當場以杜賣證
    書製作之透明投影片,將其上3 枚「黃祈祥」印文與承諾書
    上「黃祈祥」印文重疊比對,其字體、邊框完全重合,有言
    詞辯論筆錄為憑(見本院卷第353 頁),承諾書上「黃祈祥
    」之印文亦屬真正,上訴人復未舉證其有何遭人盜蓋印文之
    情形,依上說明,系爭承諾書已推定為真正。又觀諸系爭合
    約書上「黃堆清」、「李定芳」印文與系爭承諾書上「黃堆
    清」、「李定芳」印文相符,系爭預定買賣契約書上「黃依
    懇」印文,與系爭合約書上「黃依懇」印文相符,系爭合約
    書、預定買賣契約書均推定為真正。前訴訟確定判決亦同此
    認定。而黃依懇等三人係共同與上訴人簽立承諾書,已如前
    述,則關於其三人與上訴人間及三人內部之契約關係,證據
    資料本有共同性,被上訴人引用黃堆清繼承人於前訴訟提出
    之訴訟資料證明其權利,自無不合。上訴人空言否認系爭承
    諾書、合約書、預定買賣合約書之真正,並抗辯被上訴人未
    自行提出證據云云,洵非可採。此外,被上訴人本件係依系
    爭借名登記契約行使權利,與黃依懇等三人間系爭合約書之
    履行與否、黃依懇有無與黃才王間另定買賣本約均無直接相
    關。且依上開事證,已足認定黃才王係因履行與黃依懇間約
    定之土地交易條件始將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上訴人,
    上訴人未提出任何反證證明其究以何法律關係為據向黃才王
    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僅空口質疑被上訴人未盡履約義務云
    云,自無可取。
  (四)上訴人次抗辯系爭借名登記契約屬脫法行為而無效等語。按
    所謂脫法行為係指當事人為迴避強行法規之適用,以迂迴方
    法達成該強行法規所禁止之相同效果之行為而言。系爭承諾
    書簽立當時有效之土地法第30條固規定:「私有農地所有權
    之移轉,其承受人以能自耕者為限」。惟此係就私有農地所
    有權移轉之物權行為所為強制規定,約定移轉農地所有權之
    債權行為(如買賣),並不受限制,是關於農地之買賣,承
    買人雖無自耕能力,如約定由其指定登記予有自耕能力之第
    三人,或具體約定登記予有自耕能力之特定第三人,即非民
    法第246 條第1 項所稱以不能之給付為契約標的,難認其契
    約為無效。查,系爭土地地目原為「田」,屬上開規定所指
    私有農地,黃依懇代表黃依懇等三人與黃才王簽訂系爭預定
    買賣契約書後,指定有自耕農身分之上訴人為土地所有權登
    記名義人,依上開說明,黃依懇與黃才王間土地買賣契約非
    以不能之給付為標的,應屬有效。又上訴人取得土地所有權
    登記之原因,乃上訴人以自耕農名義「暫代」黃依懇等三人
    申請取得,此為系爭承諾書記載甚詳,前開土地買賣契約既
    屬有效,系爭承諾書所表彰之系爭借名登記契約即難認有何
    不法。上訴人抗辯系爭借名登記契約為意圖迴避土地法強行
    規定之脫法行為云云,仍無可採。
  (五)上訴人再抗辯系爭土地47年6 月6 日變更地目後,系爭借名
    登記契約已消滅,被上訴人本件行使權利已罹於時效等語。
    按借名登記契約成立後,當事人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得終
    止時而不終止,並非其借名登記關係當然消滅。查系爭借名
    登記契約不因黃依懇於46年間死亡而消滅,已如前述。系爭
    土地於47年6 月6 日變更地目為建地後,黃依懇等三人(或
    其繼承人)登記為系爭土地所有權人之障礙已除,系爭借名
    登記契約動機固消滅,契約兩造均得隨時終止契約。然兩造
    迄今均無終止系爭借名登記契約之意思表示,則契約效力自
    仍存在。而被上訴人本件乃依系爭借名登記契約請求上訴人
    賠償關於103 至104 年間先後移轉系爭土地予他人致生之債
    務不履行損害,請求權時效期間為15年,本件請求顯未罹於
    時效,上訴人此部分抗辯尚屬無稽。
  (六)上訴人又抗辯其出售系爭土地所得價金中包含百分之一仲介
    費用79萬元,應自被上訴人請求之損害賠償中扣除等語。惟
    上訴人出售系爭土地所支出仲介費係其與仲介間之契約關係
    ,非屬履行系爭借名登記契約所支出,被上訴人自無負擔之
    理。且依土地仲介交易實務,仲介費乃獨立於價金之外,被
    上訴人本件請求上訴人賠償之系爭應有部分價值難認包含仲
    介費在內。況上訴人就其支出仲介費一節並未舉證以實其說
    ,其抗辯系爭應有部分價值應扣除仲介費用云云,自非可採
    。
五、綜上所述,本件被上訴人依民法第544 條之規定請求上訴人
    給付8,668 萬5,984 元,及自106 年7 月26日起至清償日止
    ,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核無違誤,應予准許。原審
    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核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此部
    分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未經援用
    之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
    爰不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49 條第1
    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     月    25    日
                  民事第二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吳光釗
                            法  官  林振芳
                            法  官  袁雪華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具
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資
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 條之1第1項但
書或第2項(詳附註)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
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08    年    1     月    25    日
 
                            書記官  蕭詩穎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第2項):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謝宜成律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